[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30 14:48

为什么说安禄山必败


文 / 子玉
战争的本质是资源的比拼和人心的博弈,安禄山起兵之后虽然在短时间内攻陷了长安和洛阳,但将时间线拉长,安禄山和史思明以河北的有限资源和占有大半个帝国的大唐打持久战是必败,而现实又是,由于安禄山在起兵时战略选择的错误又导致其根据地河北也始终处于极大的不稳定中,这就更加注定了其灭亡。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对于此次用兵,禄山的安排是:命范阳节度副使贾循守范阳;平卢节度副使吕知诲守平卢;别将高秀岩守大同,以备太原及朔方之唐军;安禄山本人则率领主力直趋洛阳,以攻陷洛阳为战略目标。
如此战略,安禄山事实上已经犯了一个致命错误,那就是,没有攻取山西,导致其大本营河北的侧翼始终处于极大的不稳定中。
十二月十二日,叛军攻陷洛阳,平原太守颜真卿派人联系常山的颜杲卿,请速起兵以断叛军的归路,如此就可以拖住叛军使其不能继续西进长安,对京师造成威胁。
于是,颜杲卿就派人西连太原尹王承业,东连颜真卿以起兵,并且用计杀掉了守备井陉口的叛将李钦湊。随之,饶阳太守卢全诚,河间郡司法李奂杀安禄山所署的长史王怀忠,济南太守李随派遣游奕将訾嗣贤济河,杀安禄山所署博平太守马冀,各有众数千或万人,共推颜真卿为盟主。
当时,响应颜真卿的郡有十七个之多,合兵二十余万。这就导致,本来准备西攻潼关已经督军至西南的安禄山不得不退还洛阳。
随后,朝廷就诏命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罢云中之围发朔方之兵以进取洛阳,然后以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随后又加魏郡太守河北道采访使,使将蕃汉步骑万余人,太原弩手三千人,由太原东出井陉。
李光弼用兵河北之后不久由于面对的军事压力实在太大于是又请求郭子仪也率军出井陉,郭子仪在赶至常山之后与李光弼合蕃汉兵共十余万,正式对叛军展开攻势,史思明大败。唐军在获胜之后,河北那些各自为营以自保的势力也都及时响应了郭子仪和李光弼,站队大唐。
天宝十五年(756)四月二十九日,唐军与史思明大战于嘉山,唐军大胜,斩首四万级,捕虏千余人,当时史思明是光着脚逃离战场的,极其的狼狈。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杀掉叛军之将而投降唐朝。安禄山后方的交通线被唐军断绝。
河北的败局直接就影响到了洛阳局势,那些家在范阳的洛阳叛军内心都是惴惴不安,因此,安禄山在恐惧之下就将其谋士严庄和高尚召来大骂道:“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唐)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
禄山当时都准备放弃洛阳,走归范阳。要不是玄宗逼哥舒翰出战导致唐军战败,长安陷落,这场叛乱早就结束了。因为,只要哥舒翰坚守潼关不战,等颜真卿、李光弼和郭子仪搞定河北之后,安禄山必败。
而河北之所以严重不稳,就是因为其侧翼山西掌控在唐朝手里,安禄山起兵之后没有将山西作为主攻目标就导致河北常态化处于唐军的威慑之下,整个安史之乱期间,山西始终是大唐兵出河北和关中、河南的基地。
另外,没有拿下山西还导致安禄山攻打长安只能自潼关而入,而哥舒翰的坚守战术又导致安禄山被唐军阻于潼关之外长达半年之久,极大地消耗了叛军的锐气。要是安禄山能够先拿下山西的话就可以从山西南部的蒲坂渡黄河,进入关中。
只能说,安禄山战略的失误导致其根据地范阳始终不稳,而根据地的不稳自然也影响到了前线的军事和后方经济的生产能力,既然后方不能源源不断为前方输血,那么安禄山也必然不能打持久战。
直到哥舒翰在潼关战败,长安陷落,史思明在平定河北之后安禄山才图谋进攻太原,准备下朔方,进而摧毁肃宗灵武的根据地。但是呢,叛军在757年发动太原之战后却根本不是李光弼的对手,只能在二月退兵。
更重要的是,安禄山没有及时图谋山西也倒逼其在河北必须留有重兵,如此就分散了其兵力,而且还促使史思明在长期与唐军作战的过程中发展为强藩,这也导致了之后安庆绪和史思明的分裂。
因此,忽视山西,是安禄山在军事战略上的一大败笔,导致侧翼和后方的威胁以及内部矛盾共同加速了他的失败。
而唐朝却可以持续利用山西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对叛军展开攻击。
另外,这里再交代一个细节,安禄山起兵之后,玄宗面对河北郡县皆响应叛军的现实是长叹一口气,曰:“二十四郡,曾无一人义士邪?”在得知颜真卿在河北反击叛军的消息之后玄宗又大喜曰:“朕不识颜真卿作何状,乃能如是。”
这就说明,人心在唐,而且颜杲卿在被俘之后也是宁死不屈,他大骂安禄山:“我世为唐臣,禄位皆唐有,虽为汝所奏,岂从汝反耶?”
颜杲卿选择做了大唐的忠臣。

颜杲卿做了大唐的忠臣 图源/剧照
你想,在安禄山的河北大本营都存在颜真卿、颜杲卿这种忠于唐朝的忠臣,那么中原忠于大唐的义士只会更多,为什么张巡、许远能够死守睢阳,就是因为人心在唐。既然人心在唐,那么大唐平定叛乱就是迟早的事。
另外,大唐除了支持者众多之外,其还有江淮的财赋持续支撑平叛战争,而没有及时拿下江淮也是安禄山所犯的战略错误之一。
在起兵之后,安禄山最初的计划是,在攻克洛阳之后,一面分兵陈留,以向江淮及江汉,以断绝唐朝的粮食及财帛来源,使唐朝无力打持久战。
但安禄山显然是低估了取江淮的难度,没有组织一支强大的偏师不惜一切代价沿运河南下,彻底控制江淮,导致江淮始终在唐朝的手里。既然唐朝能够持续得到江淮财赋的供给,那么就可以支撑其与叛军打持久战。
而叛军呢,河北长期处于动荡之中,新占的河南经济又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根本不具备打持久战的实力,迟早被唐朝给耗死。
还有,不能及时拿下江淮也导致江淮的士人长期站队大唐,这就更不利于叛军,而张巡和许远在睢阳的坚守又成为忠于大唐的一面旗帜,鼓舞着各方抵抗叛军的意志。
可能安禄山当时真实的想法是,只要攻克两京,天下就会传檄而定,所以才会将两京作为主要攻击目标。但是很明显,那是他的自以为是。
当然,安禄山不能及时拿下江淮不仅是战略层面的短视,其没有足够的兵力用兵江淮也是主要原因,因为,叛军十几万的兵力用于正面攻取两京、控制河南和河北就已经捉襟见肘,如果再分兵远征江淮,就会严重削弱其主攻方向的兵力。
因此,没有组织重兵及时拿下江淮是安禄山所犯的比忽视山西更为致命的战略错误,因为,忽视山西主要带来的是军事上的被动和侧翼威胁,而未能控制江淮则直接导致了其在后勤层面始终处于劣势,战争潜力是不断被削弱。
这样看的话,安禄山所建立的大燕国就是典型的先天不足,即使后来其没有被安庆绪所杀,失败也是注定的,因为,其与唐朝的战争本质上是以河北的一隅之地和唐朝所占据的大半个帝国在资源和人心层面的博弈,他没有在第一件时间掐断唐朝的经济命脉,反而沉迷于洛阳的温柔乡,这就注定了所谓的“大燕王朝”在历史上必然是昙花一现的存在。
所以呀,战争的本质就是拼资源、拼人心,看谁更具战争潜力,安禄山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急于求成,以长安和洛阳为攻击目标,而忽视了后方根据地的建设。岂知,历史上的创业之主都是选择不断扩大根据地的规模进而进行消化才取得成功的。
由此看来,安禄山失败的本质还是认知太浅,不具备开创一个王朝的资质。
除了以上战略性的失误之外,安禄山还犯了诸多错误。首先就是,在攻克洛阳之后,安禄山没有乘胜西进,而是被洛阳豪华的宫殿所吸引,从而图谋称帝,因而让唐朝有时间做防御的相关准备工作,而朝廷所征的朔方、河西、陇右等诸道兵也先后赶来。
天宝十五载(756)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登基称帝,这一举动直接使其起兵所高举的“清君侧”(杨国忠)的旗帜也瞬间失效。本来,安禄山起兵之后有些势力还在观望,而当安禄山称帝之后大家就都果断地选择站队朝廷。由此就更可见安禄山之短视。

安禄山格局有限 图源/剧照
因而,称帝之后的安禄山曾经一度面临河北的后方不稳,江淮战事无进展,关中又进不去的困局,要不是玄宗逼哥舒翰出战,安禄山早就退出了历史。
在攻克潼关之后,安禄山也没有及时用兵长安,直到十天之后才派孙孝哲将兵入长安,而玄宗正是利用这段时间从容地逃往了蜀地,这就使得两京虽陷,但玄宗和随后登基的肃宗却相继成为指挥平叛事业的中心,始终是天下忠于大唐势力的一面旗帜。
等于说,没有及时进攻长安,没有及时摧毁大唐的政治核心也是安禄山的失误之一。
即使在进入长安之后安禄山也没有指挥军队及时向四方拓地,而是将主要精力都用在掠取长安的财富这件事上,将长安的金帛、子女都送往了洛阳以完善他的帝业系统。所以,叛军虽然攻克了长安,但却是南不出武关,北不过云阳,西不过武功,其势力相当有限,而唐朝却因此能在最大程度上整合西北的资源进行平叛。
从这就可以看出,安禄山的格局相当之小,其根本就没有经略天下的容量,用李泌对肃宗所讲的话来说就是:“臣观贼所获子女金帛,皆输范阳,此岂有雄踞四海之志邪?”
李泌根据安禄山在起兵以来的出牌方式早就作出了叛军必败的判断。
更要命的是,叛军内部还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分别为安禄山和心腹的离心以及和儿子安庆绪的矛盾。安禄山此人对待下属太过严苛,导致严庄等心腹最终和其离心,安禄山因此失去了稳固的权力基础。
另外,安禄山宠幸妾段氏,计划立段氏所生的儿子安庆恩为储君,因此造成了安庆绪的极大不满和恐慌,最终作出了联合严庄指示宦官李猪儿弑杀安禄山的事。
当安禄山被杀,安庆绪即位之后,叛军内部事实上就已经分裂,因为,已经成长为强藩的史思明根本就不可能服从安庆绪,最终,安庆绪被史思明所火并。
等于说,安禄山之败除了战略失误之外,没有及时解决其内部矛盾也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安禄山还严重缺乏合法性的支撑,其所开创的大燕国只是建立在军事开拓和安禄山个人的权威之上,无法有效吸收中原精英,再加上叛军包括掳掠等一系列的不得人心的举动,就更使安禄山站在了中原士人的对立面,失败是早晚的事。
等于说,安禄山的上限也就是一路藩镇,其起兵本质上是跳出能力圈、主动跳进深渊的行为。
不过,安史之乱还是给中原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更导致大唐从此深陷藩镇之祸,再也不能重振大唐雄风,直至灭亡。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说安禄山必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