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男教师确诊艾滋!亲身经历揭示:这件事人人都可能忽视!
►
本文1848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怎么可能得艾滋?”
第一次听到这个结果时,成都某中学的男教师黄林(化名)几乎是愣住的。
他没有吸毒,不乱交,甚至连输血经历都没有。
生活规律、作息正常,也从不去所谓“高风险场所”。
但现实却冷冰冰地摆在了面前:他,感染了HIV。
一场“流感”,揭开了真相半年前,黄林开始频繁感冒,低烧、盗汗、乏力,吃药也不见好。
他以为是工作太累,抵抗力差,直到一次单位体检,发现白细胞、淋巴细胞异常偏低,医生建议他做进一步筛查。
当HIV检测结果呈阳性时,他整个人几乎崩溃。
“我真的不敢相信,我连输液都很少,怎么可能是我?”
医院进一步检查确认,他的CD4计数已经低于200,属于艾滋病的免疫抑制期。医生说,如果再晚些发现,很可能会出现严重的机会性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他是怎么感染的?真相令人震惊追溯感染源后,黄林几乎接受不了。
原来,他在一次健身房淋浴后,与一位陌生男子发生了一次无保护的性行为。
“那次真的只是一次意外,我当时没多想……”黄林回忆。
这件事他从未对任何人提起,甚至对自己也选择了“遗忘”。但就是这一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艾滋病,早已不是“特定人群”的专属很多人以为,艾滋病离自己很远。
但现实是——它离我们,比想象中近得多。
据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现存活HIV感染者超过120万人,每年新发现的感染者中,30岁以下人群占比超过40%,其中不乏学生、白领、普通职工。
异性传播已成为我国HIV传播的主要途径,占比接近70%。
而在城市中,男性同性性行为传播比例上升明显,尤其在年轻人群体中,防护意识的缺失让病毒有了可乘之机。
为什么很多人确诊时已经是“晚期”?艾滋病毒潜伏期可长达8—10年,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
很多人误以为“没有异常就等于没感染”,直到出现持续低热、咽炎反复、体重骤减、口腔白斑等表现,才警觉,就医时往往已发展为艾滋病期。
黄林就是典型例子。
“如果不是体检,我可能还要拖好几年。”他说。
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卫健委、疾控中心多次强调:高风险行为后,及时检测是关键!
艾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侥幸”很多人谈“艾”色变,但真正可怕的不是病毒本身,而是对它的误解和轻忽。
首先,艾滋病不是绝症。
目前我国已全面推广抗病毒治疗(ART),只要早期发现、规范服药,大多数患者可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寿命也接近普通人。
其次,HIV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握手、共餐、共用马桶等都不会造成感染。
但一次无保护性行为,尤其是肛交,感染几率可高达1.4%,远高于日常接触的“0风险”。
这4件事,是你我都可能忽视的感染高危行为
一次“激情”后的侥幸心理,很多人以为“看起来健康”“不是那种人”就不会有事,但HIV感染者早期没有任何外表特征。对伴侣过度信任,即便是稳定关系,也可能存在一方隐瞒过往,或有未检测的感染史。从不做检测,即使发生过高风险行为,也因“怕知道”“怕被歧视”而选择不检测,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对保护措施掉以轻心,尤其在酒后、应酬或旅行中,容易发生“意料之外”的行为,却没有采取任何防护。真的感染了,该怎么办?首先,不要恐慌,更不要自暴自弃。
感染HIV并不等于死亡判决。我国对HIV感染者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政策,只要按时服药,病毒载量可被有效控制,甚至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这也意味着传染性几乎为零。
其次,主动告知性伴侣并做好防护,是对他人负责的表现,而不是羞辱。
最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才是与病毒长期共处的关键。
黄林的选择:站出来,不是为了自己确诊后,黄林在医生的鼓励下接受治疗,现在身体状态良好。
他也开始通过网络分享自己的经历,希望提醒更多人:
“艾滋病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你一直以为它离你很远。”
他说,自己并没打算隐藏身份一辈子,“如果我能让哪怕一个人因此警觉,那我就不是白得这个病。”
结语:HIV病毒不会挑人,它从不看你身份、职业、学历、性取向。
它只在你忽视了保护、回避了检测、相信了侥幸时,悄悄找上门来。
如果你曾有过一次高风险行为,请不要恐惧检测,一次简单的抽血,可能改变你的命运。
保护自己,也保护你爱的人。
参考资料:
国家卫生健康委《2023年中国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AIDS防治知识手册》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HIV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22年版)》
《艾滋病检测与诊断技术指南(2022年版)》,国家疾控局发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