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31 16:57

35岁外卖员感染艾滋病,医生寻找原因,男子流泪坦言:当时没留意





本文179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知道自己感染了多久吗?”
面对医生的提问,陈强(化名)眼神游离,沉默了许久才低声说:“大概……已经一年多了吧。”
他是一名35岁的外卖员,日夜奔波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身强力壮,话也不多,平时不是在送餐,就是在准备接单。直到最近体检时被查出感染HIV,他才第一次走进了感染科的门诊。
医生问他:“有没有吸毒史?输过血?纹身?不洁性行为?”

他摇头:“没有,没有……就是那一次,我没太在意。”
“只是一次,怎么会就感染了?”陈强说,那是一次偶然的性经历。他和朋友聚餐后认识了一名女子,喝了点酒后发生了关系。
“也没做什么特别的,就是……事后才想起来,好像没戴那个。”
“那个”指的是安全套。也正是这个疏忽,让他的人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医生告诉他,HIV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在我国,性传播是目前最主要的感染途径,尤其是异性之间的不安全性行为,已经逐渐成为感染人群中上升最快的一类。

根据《中国艾滋病防治中心》发布的数据,近年来我国新增HIV感染者中,有超过95%是通过性传播感染的,其中异性传播比例已超过70%。
陈强就是其中最普通、也最典型的一例。
艾滋病不是“绝症”,但也不是“感冒”很多人提到艾滋病,第一反应是恐惧。但真正走进这个群体你会发现,他们大多并非“高危人群”,而是普通人中的一员。
他们可能是司机、服务员、快递员,也可能是工地上的工人,甚至是大学生、老师、白领。他们没有吸毒史,也没有性乱史,有的只是一次缺乏防护的性行为。

感染HIV后,病毒会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尤其是CD4+T淋巴细胞,一旦数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机体抵抗力就会严重下降,容易感染各种机会性感染,比如肺结核、口腔念珠菌、卡氏肺囊虫肺炎等,最终发展为艾滋病(AIDS),威胁生命。
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医学的发展,艾滋病早已不是“绝症”。只要及时发现,规范治疗,HIV感染者可以像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一样,长期带病生存。
目前我国对HIV感染者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政策,只要患者配合治疗,大多数都可以维持正常生活。
医生最怕的,不是病毒,是“晚发现”“艾滋病这个病,本身没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晚发现。”一位三甲医院感染科主任说。

很多感染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发热、盗汗、消瘦时,往往已经是中晚期了。陈强的CD4细胞只有180,而正常人通常在500以上,已经属于免疫功能明显下降的状态。
“如果他能早点查出来,治疗效果会更好。”医生遗憾地说。
在我国,每10个感染者中就有3个是晚发现,其中很多人直到发病、住院,才第一次知道自己感染了HIV。
这不仅延误了治疗时机,也增加了传播风险。
“我不是坏人,但我确实错了”陈强哭了。他不是坏人,不是故意传播病毒的人,但那次没带套的决定,确实让他的人生走到了一个陌生的岔口。

“我不是想骗她,也不是没想过后果……只是当时真的没太在意……”
这句话,医生听过很多次。
很多感染者在感染前,都有相同的想法:“一次而已,应该没事”、““她看起来挺干净的””、“我身体这么好,不会那么倒霉吧”……
但病毒不会因为你是“普通人”就绕过你。它只看一件事:你有没有提供传播条件。
一个细节,决定一个命运安全套的价格不过几块钱,但它的作用,是切断传播的关键屏障。
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指出,正确使用安全套可将性传播HIV的风险降低90%以上。但在现实中,很多人对“正确使用”并不了解,甚至压根就不使用。

一项由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调查显示,在我国城市年轻男性中,每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不足50%,而在农村和流动人口中,这个比例更低。
性教育的缺失、相关知识的匮乏、侥幸心理的作祟,让很多人把“预防”当成“可选项”,而不是必需品。
不是“高危”,也不是“安全”我们总喜欢把HIV感染者贴上“高危”的标签,仿佛只要不吸毒、不乱性,就永远安全。但现实是:越来越多感染者,其实来自我们熟悉的生活圈子。
外卖员、快递小哥、工地工人、打工青年,这些在城市中奔波劳碌的人,大多年轻、精力旺盛,但对健康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却严重不足。

他们大多没有定期体检的习惯,也不清楚HIV检测有多简单——只需抽一管血,几天就能出结果,而且现在很多城市的疾控中心、医院、甚至部分药店都可以免费检测。
不是“高危人群”才需要检测,而是所有“有过不安全行为”的人都应该主动检测。
如何保护自己?医生的建议很简单医生说,预防艾滋病,其实就三句话:
每次性行为都使用安全套
不共用针具、不吸毒
主动检测,不拖延、不侥幸


此外,对于一些高风险人群,如男男性行为者、性伴侣频繁更换者,医生还建议考虑暴露前预防用药(PrEP),即在性行为前服用抗病毒药物,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而对于已经发生高风险行为的人,可以在72小时内服用暴露后预防药物(PEP),尽早阻断病毒复制。
这些药物在我国部分三甲医院、CDC均可获取,需医生评估后开具。
写在最后:不是陈强一个人陈强的故事只是无数感染者的缩影。他们不是坏人,也不是异类,只是在人生的某个时刻,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我们不能用歧视的眼光看待他们,更不能因无知而让悲剧重演。
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有科学认知,才能真正远离它。
参考资料: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
中国疾控中心:《中国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2021》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35岁外卖员感染艾滋病,医生寻找原因,男子流泪坦言:当时没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