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停火18天死百人:这纸协议从来不是和平,只是战火间隙的幌子
2025年10月28日,加沙南部城市汗尤尼斯的居民又一次在爆炸声中伏在地上。以色列军方的“定点清除”行动带走了至少两条生命,而这一天距离特朗普斡旋达成的20点停火协议生效,才刚刚过去18天。加沙卫生部门的统计数字早已戳穿了“和平”的假象:从10月10日停火生效到28日,已有约100名巴勒斯坦人死于以色列军队的行动。
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所谓停火不过是换了种说法的战争——头顶上的无人侦察机就没断过,炮兵阵地的轰鸣和零星空袭的爆炸声,几乎每天都在震颤着断壁残垣。
稍微关注过巴以局势的人都清楚,冲突从来不是非黑即白,但这一次的停火协议从生效到濒临破裂,速度快得超出预期。很多人一开始就对这份协议捏着一把汗,如今看来,担心不是多余的。
一这纸协议从头到尾就没打算真正解决问题,更像是各方为了喘口气而临时搭起的戏台,戏唱完了,战火自然要重燃。打破这脆弱平衡的,是一桩看似细节的争端——以色列俘虏遗骸的移交问题。可就是这桩“细节”,恰好暴露了整个停火协议的致命漏洞。
按照协议约定,哈马斯需要向以色列移交被俘人员的遗骸,以色列方面则相应履行承诺。
哈马斯这边表示,加沙到处是空袭留下的废墟,搜寻工作本来就难,他们已经联合埃及安全团队在瓦砾堆和被炸塌的隧道里翻找,目前已经移交了16具遗体。
哈马斯反复强调,不是他们不配合,是以色列之前的空袭造成了“极端破坏”,让搜寻进度根本快不起来。但以色列方面根本不接受这个解释。
总理内塔尼亚胡公开喊话,说哈马斯移交的遗体里有“两年前就已经找到的”,指责这是“公然违反协议的欺骗行为”。以色列官方一口咬定哈马斯在“故意拖延”,甚至怀疑对方是把遗体当谈判筹码,想换取更多利益。
单看双方的说辞,好像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稍微往深了想就会发现,这事儿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有“圆满解决”的可能。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已经被炸得千疮百孔,要在废墟里精准找到特定人员的遗骸,难度不亚于大海捞针;而以色列那边,从协议签署时就没放下过戒备,只要哈马斯的动作慢一点,就容易被扣上“违约”的帽子。
更关键的是,以色列内部的鹰派早就等着这个机会了。内塔尼亚胡的指责刚出口,极右翼的国家安全部长本-格维尔就立刻跳了出来,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呼吁对哈马斯进行“彻底摧毁”,而不是简单的“惩罚”。
他那句“事实证明,这些人只懂武力。停火已经死亡”的表态,与其说是愤怒,不如说是终于找到了重启战火的借口。熟悉以色列政治的人都知道,本-格维尔的立场不是孤立的。
以色列国内的“战争派”一直就不认可这份停火协议,只是之前没有合适的由头反对。这次遗骸移交的争端,刚好给了他们一个完美的突破口。在这些人看来,停火本身就是权宜之计,他们要的不是暂时的平静,而是彻底消除哈马斯带来的威胁。
二内塔尼亚胡的态度也很值得琢磨。作为总理,他需要在国内外维持平衡,既不能完全倒向鹰派引发国际社会反弹,又不能对哈马斯表现出“软弱”而失去国内支持。
这次借遗骸问题发难,既能安抚国内的强硬派,又能把停火破裂的责任推给哈马斯,可谓一举两得。这种政治算计,让所谓的“和平承诺”变得一文不值。
其实不管有没有遗骸移交的争端,这份停火协议也撑不了多久。它从诞生那天起,就带着注定失败的基因,那些结构性的缺陷,早早就为今天的局面埋下了伏笔。
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这份协议把最关键的一方给排除在外了——在加沙实际掌权的哈马斯,根本没有参与协议的制定过程,甚至连个正式的角色都没有。这就好比要解决两家邻居的宅基地纠纷,却只跟其中一家商量,还不让另一家说话,最后拿出来的方案能执行才怪。
特朗普在斡旋的时候,显然是站在以色列这边的,对哈马斯的存在刻意忽略。可现实是,哈马斯在加沙有实际的控制力,协议要落地必须经过他们的配合。
把人家排除在谈判桌外,却要求人家严格履行协议,这种逻辑本身就站不住脚。哈马斯愿意暂时停火,更多是因为之前的冲突消耗太大,需要时间休整,而不是真的认可这份协议。
另一个致命缺陷,是没有强有力的第三方监督机制。停火协议这东西,从来不是靠双方的“善意”就能维持的,必须有一个中立且有实力的第三方来盯着,谁违约了就制裁谁,这样才能让双方都不敢轻易越线。
可这份20点停火协议,压根就没提监督的事,全靠双方自觉。这种模糊性,刚好给了以色列可乘之机。
他们可以一边宣称自己在遵守协议,一边搞“低烈度军事行动”,今天来个“定点清除”,明天来个“警告射击”,反正没有第三方来判定他们是不是违约。加沙卫生部门统计的100名死者,就是这种“擦边球”式行动的直接结果。
更让巴勒斯坦人失望的,是协议里承诺的人道主义援助根本没兑现。停火的时候说好了要派援助卡车进入加沙,解决当地人的吃饭、看病问题,可到了10月底,承诺的卡车大多没到。
联合国机构早就发出警告,加沙依然处于事实上的围困状态,粮食、药品、饮用水都严重短缺,人道主义危机还在不断恶化。援助不到位,哈马斯的处境就更难了。
他们要维持在加沙的统治,就必须解决民众的基本生存问题,可外界援助进不来,他们只能自己想办法,这又会被以色列指责为“囤积物资”。这种恶性循环,只会让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深,停火自然难以维持。
三说到底,这份停火协议从来就不是为了实现真正的和平,而是各方用来解决自身麻烦的工具。对以色列来说,长期的战争让经济损失惨重,军队也需要休整,停火可以让他们喘口气,还能借这个机会调整军事部署;
对特朗普来说,斡旋成功能给自己增加政治筹码,不管是国内选举还是在中东的影响力,都能捞到好处;对哈马斯来说,停火能让他们有时间清理废墟、收拢力量,为下一次冲突做准备。
从10月10日到10月28日,这18天的“和平”,更像是一场各方心照不宣的表演。以色列在这段时间里,一边搞小规模军事行动试探哈马斯的底线,一边在国内巩固鹰派的地位;
哈马斯则在一边搜寻遗骸应付以色列,一边抓紧时间恢复实力。双方都没把精力放在落实协议上,而是在为下一场冲突蓄力。
到了10月底,本-格维尔喊出“停火已死”的时候,这场表演基本就到了尽头。汗尤尼斯上空的无人机还在盘旋,内塔尼亚胡的指责还在继续,哈马斯也不会轻易让步,重启战火只是时间问题。
很多人看完巴以局势会觉得无奈,觉得和平怎么就这么难。其实不是和平难,是这次的停火协议从一开始就没奔着和平去。
它没有解决任何核心问题——巴勒斯坦人的建国诉求、耶路撒冷的归属、难民的回归,这些根源性的矛盾一个都没碰。只是把眼前的战火暂时压下去,却没清理着火的柴堆,只要一点火星,就能重新烧起来。
10月29日,距离停火协议生效刚好19天,加沙的炮火声比之前更密集了。那些写在纸上的协议条款,早就被新的弹坑覆盖,被逝去的生命冲淡。
对加沙的普通人来说,他们想要的从来不是什么“停火协议”,而是能安安稳稳吃饭、睡觉,不用每天担心被炸死的生活。可这个简单的愿望,在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面前,显得那么遥不可及。
未来的局势很明显,以色列的鹰派已经占据上风,重启全面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哈马斯也不会坐以待毙,肯定会进行反击。
这场冲突还会持续多久,没人能说准,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那些根源性的矛盾不解决,任何停火协议都只是战火间隙的幌子,短暂的平静之后,必然是更猛烈的厮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