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下就任你摆布”!祸害女性的“听话水”有多可怕?一定要警惕
文、编辑|诺斯罗普的笔记
对于经常逛夜店、酒吧的人来说,总归是听说过“听话水”这个名字。
虽然听说过,但相信大多数本分老实的守法公民们并不清楚“听话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作为法制节目的“常客”,“听话水”究竟有多可怕?真的能让女性“乖乖听话”吗?
恶魔在人间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听话水”,被这个东西毒害的女性根本不在少数!
一个名叫小梅的女孩,在一天和朋友约在市中心的清吧放松,室内光线被调得极暗,只有舞台角落的射灯亮着,震耳的音乐盖过了交谈声。
她点了一杯无酒精饮料放在桌角,中途起身和朋友去舞池跳了几分钟,回来后随手拿起杯子喝了一大口。
饮料味道和之前没差别,她没多想,继续和朋友说笑。
大概十几分钟后,小梅开始觉得头晕,眼前的人影慢慢变得模糊,手脚也没了力气,连抬手摸头发的动作都做不完整。
朋友以为她只是累了,想扶她到沙发休息,这时一名穿黑色外套的陌生男子走过来,说认识小梅,称可以帮忙送她回家。
意识混沌中,小梅被那名男子半扶半拖地带出了酒吧,期间她想开口喊朋友,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第二天中午,小梅在陌生宾馆的床上醒来,头痛得像要炸开,浑身酸软无力。
她睁开眼看到陌生的天花板,猛地坐起身,才发现自己赤身裸体,床单上还有不明污渍。
昨晚的记忆像是被凭空抹去,只残留着零星的头晕片段,她颤抖着摸出手机联系朋友,对方说昨晚以为她被熟人接走,没太在意。
朋友赶来后陪小梅去了医院,检查结果出来时,两人都傻了眼——小梅感染了HIV。
医生告诉她们,这种情况即便立刻进行紧急阻断治疗,成功率也有限,而且后续要长期服药,药物副作用会导致持续呕吐、脱发,治疗过程极其痛苦。
更让小梅崩溃的是,由于“听话水”在体内八小时后就难以检测,她连被下药的直接证据都无法固定。
除了小梅之外,年仅13岁的小琳也遇到过这种事情。
小琳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她跟着奶奶生活,平时喜欢在网上和陌生人聊天。
有个自称“大哥哥”的男网友加了她,每天陪她聊学校的事,还说要给她寄零食和文具,慢慢取得了她的信任。
聊了一个多月后,男网友说刚好在小琳家附近办事,提出见面送她礼物。
小琳没告诉奶奶,偷偷去了约定的公交站台。
见面后,男网友递过来一瓶包装精致的果味饮料,说刚从便利店买的,还没开封。
小琳渴了,接过饮料就拧开喝了大半。
可不到二十分钟,小琳就觉得天旋地转,眼睛都睁不开,男网友趁机抱起她,打车去了附近的廉价宾馆。
等她第二天早上醒来,躺在冰冷的床上,下身传来剧烈的疼痛感,可昨晚发生的事一点都想不起来,她挣扎着穿好衣服,哭着跑回了家。
奶奶看到小琳头发凌乱、裤子上有血迹,追问之下才知道她去见了网友。
家人立刻带小琳去医院检查,医生发现她身体有多处软组织损伤,且体内残留有“听话水”成分。
直到这时,小琳还是记不清被侵害的过程,只记得那瓶饮料的甜味和后来无法抗拒的困意,家人报了警,但由于证据不足,案件侦破一度陷入僵局。
这足以见得这种“听话水”确实能让人非常听话,但殊不知这种药水的危害非常大。
危害惊人“听话水”中含有γ-羟基丁酸、三唑仑等列管精神药品,它们无色无味易溶解,10到30分钟就能起效,还会导致记忆空白。
小剂量摄入时,人会产生放松感和欣快感;中等剂量就会引发昏睡、意识模糊,身体协调能力也会失控。
一旦剂量过大,直接会导致昏迷、心率减慢、呼吸抑制,甚至出现惊厥和体温下降,而昏迷状态下的呕吐物还可能阻塞气管,引发窒息死亡。
它最危险的特点之一是与酒精混合使用时会产生强烈的协同作用,两者毒性相互叠加,风险呈几何级增长,极易造成致命后果。
这种东西,在我国被明确列为第一类精神药品进行严格管制,其管制级别等同于毒品,非法生产、贩卖、使用都将面临严厉的刑事处罚。
并且,这些女性喝下“听话水”遭遇不幸之后,会因羞耻、恐惧等情绪承受巨大心理压力,进而引发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疾病。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种东西还有成瘾性,即使是被欺骗或强迫使用,这些药物中的成分也可能让人产生生理和心理依赖。
一旦成瘾,身体会逐渐适应药物作用,需要不断加大剂量才能达到同样效果,形成恶性循环。
长期滥用或反复被迫接触后,大脑功能会受到严重损害,神经细胞长期被抑制会导致记忆力衰退,原本清晰的记忆变得模糊,甚至出现永久性记忆缺失。
认知障碍也会逐渐显现,表现为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反应迟钝,影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情绪失控同样常见,患者会变得易怒、抑郁,情绪波动极大,严重时会出现偏执、恐慌、被害妄想症等精神症状,甚至精神错乱。
那么,“听话水”危害这么大,女孩们又该如何防范呢?
如何防范绝对不要接受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的饮料,尤其是在酒吧、KTV这些人员复杂的娱乐场所。
有人主动递来预先开封的瓶装水、调好的鸡尾酒都要直接拒绝,因为你无法确认这些饮品是否被动过手脚。
在这种地方,不管是自己点的酒水、软饮料,还是普通的矿泉水,都不能让它离开视线范围。
哪怕只是起身去洗手间、转身和别人说句话,回来后也别再喝了,直接找服务员换一杯新的。
pic/4xgfck4enqe.jpg
除了这些,一定要警惕“过度热情”的人,如果有人反复劝酒,或者特意强调要请你喝“独家特调”“朋友推荐的爆款饮品”。
哪怕对方看起来很和善,也要保持高度警惕,这种过分主动往往藏着风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