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花林蛇,成都首次发现!
记者从成都市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获悉,近日,相关团队在彭州开展两栖爬行动物调查及视频素材拍照的过程中发现绞花林蛇。至此,成都爬行动物种类又添一员,增加至45种。据了解,绞花林蛇头部较大呈椭圆形,颈部细,体形纤细,尾细长且有缠绕性;背面为灰褐色或浅紫褐色,身体和尾背面中央有一行粗大而不规则、略呈横纹状的镶黄边的深棕色斑块,有些斑块前后相连呈波浪形。
该物种以夜行性为主,常栖息于山区溪流附近的树枝、灌木、岩壁等处,捕食鸟类、鸟卵、蜥蜴等,繁殖方式为卵生。绞花林蛇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在四川省记录于乐山、眉山、泸州、宜宾等地,在成都为首次发现。
原矛头蝮
另外,需注意的是,绞花林蛇虽然有毒,但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而且它是后沟牙毒蛇,毒性很轻微,因此对人几乎无害,不必担心。但是绞花林蛇与毒性较强的原矛头蝮在体形和色斑方面都较为相似,需注意区分,从头部即可看出明显差异:原矛头蝮的头部明显呈三角形,头顶鳞片极小而密,头侧有颊窝,眼较小;而绞花林蛇头部呈椭圆形,头顶鳞片大,头侧无颊窝,眼较大。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