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翻脸比翻书还快?85亿订单生死仅存于一句话:我不喜欢你!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编辑:XY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上演了一幕极具戏剧性的外交场面。
当着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和众多记者的面,他直接对坐在对面的澳大利亚驻美大使陆克文表示:“我不喜欢你,可能永远也不会喜欢你。 ”
但搞笑的是,这一幕的发生,源于特朗普似乎一开始并没意识到,这位他公开批评过的大使本人就在现场!也是非常喜闻乐见了!
这一切都源于一名澳大利亚记者的提问,一个关于过往言论的问题,精准地递到了特朗普手中。他先是漫不经心地扫了一眼全场,淡淡地说自己并不认识什么陆克文。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他有些尴尬地抬起手指,指向了坐在第一排的自家大使——陆克文。
那一刻,特朗普的眼神像鹰一样锁定了目标,现场极其的尴尬。
陆克文的尴尬处境,其实并非孤例,而是数字时代给所有外交官设下的一个陷阱。那些曾经在社交媒体上留下的字句,哪怕早已被删除,也像是无法抹去的数字纹身,随时可能被人翻出来,成为政治博弈的筹码。
早在2020年,尚未担任大使的陆克文曾毫不客气地将特朗普形容为“西方的叛徒”,甚至是“史上最具破坏性的总统”。这些激烈的批评,如今成了他的报应循环!
尽管他在就任大使前后,清理了个人网站和社交平台上的相关言论,并将其解释为一种“对总统职位的尊重”,但这番“亡羊补牢”在特朗普面前显然毫无用处。
在白宫,特朗普把这场个人恩怨的清算变成了一场政治表演。他直接打断了陆克文试图解释“那些话是在我当大使前说的”的辩解,让他的一切努力都显得无力。最终,这位经验丰富的前总理,只能低声说出一句“我收回那些言论”,随即陷入了漫长的沉默。
这场风波立刻在澳大利亚国内激起千层浪。外交部长黄英贤试图将特朗普的言论淡化为“玩笑”,并肯定陆克文的工作。
但在野的反对党领袖苏珊·莱伊则毫不留情地质疑,陆克文是否还有资格继续代表国家,认为他已经成了国际笑柄。
盟友内部的分裂暴露无遗!
真正讽刺的是,这场个人恩怨秀的背景,是一份关乎两国未来数十年战略利益的重磅协议。这份总值八十五亿美元的合作计划,本该是当天绝对的主角。
根据协议,美澳两国将在未来六个月内,各自投入至少十亿美元,共同开发关键矿产与稀土资源。双方的目标宏大而明确:联手确保供应链安全,摆脱对单一国家的依赖,并最终实现在能源和矿产领域的“主导地位”。为此,两国还专门成立了“美澳关键矿产供应安全响应小组”。
这份协议的“里子”,是实打实的战略捆绑与真金白银。可呈现在世界面前的“面子”,却是一场失控的闹剧。
本应是镁光灯焦点的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被迫扮演了一个尴尬的“中间人”。他那僵硬的微笑和指向陆克文的手指,无声地诉说着议程的脱轨。
国家利益的宏大叙事,被领袖个人的“我不喜欢”轻易地挤到了角落。
更深层的裂痕,其实早已存在。就在这场个人秀上演的同时,特朗普明确回绝了澳大利亚方面希望获得关税减免的请求。而对于澳大利亚视为国家安全基石的核潜艇协议,美方也宣布要进行重新审查,这无疑给堪培拉泼了一盆冷水。
这个旨在“去风险”的联盟本身就充满变数。计划中拉拢的另一个伙伴日本,其自身在稀土精炼技术上就高度依赖中国,这让整个合作的底层逻辑都显得有些摇摇欲坠。
对于澳大利亚而言,白宫的这一幕不只是一次外交羞辱,更是一次痛苦的压力测试。它不仅暴露了当初任命一位特朗普批评者为驻美大使的巨大风险,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堪培拉在中美两个巨人之间寻求平衡的极端困境。
一方面,澳大利亚通过核潜艇协议、关键矿产合作等,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美国进行战略绑定。这种依赖显而易见,也是其国家安全战略的必然选择。
但另一方面,华盛顿反复无常的态度、挥舞的关税大棒以及如今这种将个人好恶置于外交礼仪之上的做法,又让澳大利亚充满了不安全感与不信任。
而世界的另一极,是他们无法割舍的经济命脉。澳大利亚财长不久前才公开强调,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对澳大利亚至关重要,必须维持并稳定好对华关系。这种“两头下注”的策略,在风平浪静时或许可以游刃有余,一旦遇上惊涛骇浪,走钢丝的风险便暴露无遗。
就在白宫上演这出戏的同一天,澳大利亚国防部指责中国战机在南海国际空域,对其巡逻机进行了危险的拦截行为。
一边要在南海问题上向“大哥”表忠心,一边又要维系与最大贸易伙伴的关系,这种左右为难的操作,几乎是澳大利亚外交政策的日常。
事件的结局似乎波澜不惊。据说,会议结束后,特朗普在私下场合向陆克文表达了某种程度的“原谅”,称事情已经过去。陆克文也再次进行了道歉。这幕戏剧,看似就此翻篇。
然而,这场风波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标志着一种全新的国际关系范式正在形成——领导人个人的“小本本”,正在变成一张可以随时摊开的地缘政治地图。盟友关系不再仅仅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或战略利益之上,它还需要通过一道名为“个人好恶”的、极不稳定的审查。
八十五亿美元的协议最终还是签署了,但签署过程中的屈辱与不确定性,已经给美澳同盟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当国际关系从坚实的国家利益,变为善变的个人情绪时,像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还能否在全球格局中,找到一条真正安全的航道?
这恐怕是一个无人能轻易回答的问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