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甲流后不能硬扛,医生提醒:记得5个特效药,早吃早痊愈!
前几天,王先生的孩子突然发烧到39℃,还不停咳嗽、浑身乏力,一查是甲型流感。他一开始还抱着“扛一扛就过去”的心态,结果孩子高烧三天不退,最后不得不去医院输液。医生说:“如果能在48小时内用上对症药,恢复会快很多。”这一句话让王先生后悔不已。
这样的场景每年冬春季都在无数家庭上演。甲流不是重病,但也绝不能轻视,尤其在发病初期就要科学应对。许多人误以为甲流就是“感冒升级版”,以为靠喝水、休息就能扛过去,殊不知一旦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根据《健康时报》和《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甲型流感每年在我国秋冬季节高发,尤其青少年和中老年人群感染率较高。早发现、早治疗,是降低病程和预防严重后果的关键。
那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甲流?哪些“特效药”确实值得关注?下面我们从实际出发,带你一一解答。
感染甲流后,最常见的症状就是高烧、咳嗽、喉咙痛、鼻塞,有些人还会出现肌肉酸痛、极度疲劳,甚至恶心呕吐。但这些表现和普通感冒很容易混淆。
区别在于:甲流的症状来得更猛、更集中、持续时间更长。比如普通感冒可能只是“鼻子不舒服”,但甲流往往是“全身打击”,像被车撞了一样浑身酸痛。
甲流发病突然,很多患者在短时间内体温飙升到39℃以上,并持续超过48小时。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等着退烧”,而是要尽早就医,明确诊断。病毒性疾病的特点就是发展迅速,尤其甲流病毒复制速度快,拖延治疗,只会让身体被病毒“抢占先机”。
一旦确诊甲流,医生常会根据病情开具抗病毒药物。这里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药物都叫“特效药”,但有些的确能在早期发挥关键作用。
目前临床常用的5种抗病毒药物包括: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法匹拉韦以及部分中成药如连花清瘟。这些药物在流感病毒高复制阶段,用药越早,效果越明显。
奥司他韦被称为“黄金72小时药物”,发病48小时内使用最有效。它可以抑制病毒繁殖,缩短病程、减轻症状。据《中国流感防控指南》指出,奥司他韦的疗效已被全球多项研究证实(来源1)。
扎那米韦和帕拉米韦也属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但适应症略有不同,部分适合不能口服的人群。法匹拉韦则是近年来新兴的广谱抗病毒药,部分地区已纳入流感治疗方案。
这里要提醒的是:这些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购买或“囤药防病”。很多人感染甲流后,除了药物治疗,还会尝试多喝热水、补充维C、吃退烧药。
但对症支持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杀死”病毒。这就像你拿雨伞挡雨,虽然不被淋湿,但并没能“关掉”下雨的源头。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是“阻止下雨”,而不是“擦干身上的水”。支持治疗要配合抗病毒药物使用,不能完全替代。
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可以缓解高热不适,但不宜频繁使用。最好的办法是遵循医嘱,观察体温变化,合理安排休息与饮食。
很多人误以为“烧一烧就好了”,但对于免疫力差的老人、儿童、孕妇来说,高热反而可能引发严重后果。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是不是一定要吃药才能好?”大多数轻症患者在7天内可自行恢复,但“轻症”是需要医生判断的,而不是自己猜的。
比如一位年轻人感染甲流,只是低烧两天、咳嗽不重,医生可能会建议居家休息、密切观察。但如果是老人、慢性病患者或孕妇,即使症状不重,也建议使用抗病毒药物,以防发展成重症。
这就像走夜路,如果你年轻力壮,可能敢摸黑前行;但如果你背着孩子或年迈体弱,就该亮灯、走稳。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的是:甲流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尤其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传播迅速。
如果家中有人感染,其他家庭成员应注意佩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共用毛巾和餐具。病毒不像小偷,它不会偷偷摸摸,而是“明目张胆”地传播。
所以防止交叉感染,是保护全家人健康的重要环节。对于学校、单位等人群密集场所,一旦出现流感样病例,应及时通报、隔离并进行环境消毒。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尤其在传染性疾病面前。
说到预防,不能不提疫苗。流感疫苗虽然不能100%防止感染,但可以显著降低重症和住院风险。尤其是老人、儿童、医务人员、慢性病患者,属于优先推荐接种对象。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接种流感疫苗后发生重症流感的风险可降低70%以上(来源2)。这不是“买保险”,而是为身体加一道“安全门”。
有些人担心疫苗副作用,其实绝大多数接种者仅出现轻微局部反应,如胳膊酸痛、轻微低烧。这些反应通常1-2天内自行缓解。我们不能指望疫苗是“盔甲”,但它至少是“雨衣”,能帮你避开最猛烈的风雨。
回顾全文,感染甲流时我们必须牢记几件事:一是别硬扛,二是早用药,三是防传染,四是重预防。甲流不是“不治之症”,但也不是“无关痛痒”的小感冒。
把握好发病的“窗口期”,就像在暴风雨来临前抢搭帐篷,能不能平安度过,全看你是否“早准备”。最后再次提醒大家,如出现高热不退、剧烈咳嗽、全身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不要“扛着等好”。
健康不是靠硬撑,而是靠科学守护。你对身体的每一次关心,都是未来健康的投资。
参考文献:
1. 《健康时报》.流感抗病毒治疗指南更新.2023年12月.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感疫苗接种建议(2023-2024年度).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