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廖保平 发表于 2025-11-2 09:31

张生教授说"如今的上海是一个有文化没思想的城市",其实何止上海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axegupay5k/5b209afd325e4f75bb73c14e5512ca7f~tplv-tt-large.image?_iz=30575&lk3s=06827d14&x-expires=1762658705&x-signature=UQixVovCl8MQjlzdg8voTtsqq8s%3D
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生在一篇文章中感叹:“如今的上海是一个有文化没思想的城市。”
这句话乍听刺耳,细想却耐人寻味。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化的都市,上海拥有鳞次栉比的美术馆、音乐厅、书店和咖啡馆,每年举办数不清的文化活动,从国际电影节到艺术双年展,从文学周再到各类学术论坛,文化消费的繁荣程度堪称亚洲前列。
然而,在这片文化的“繁荣”背后,思想的深度与原创性却显得贫瘠,张生的批评不仅指向上海,更折射出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的普遍困境,我们拥有丰富的文化表象,却缺乏真正的思想内核。
上海的文化景观无疑是丰富的,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西岸的美术馆群、思南公馆的文学沙龙、遍布街角的独立书店……这座城市在物质层面构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文化消费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世界一流的艺术展览,聆听国际大师的音乐会,参与各种高规格的学术论坛。然而,这种文化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引进型"繁荣,而非内生性的思想创造。
张生教授在《为上海的镀金年代留痕》一文中曾描述上海的文化变迁:“上海之所以变成今天如此繁华的上海,就是有无数充满梦想的人来这里寻梦的结果,而正是无数的他们才给上海这座城市重新镀上金子。”
然而,这种“镀金”更多是经济与消费主义的胜利,而非思想与精神的深化。上海的文化产业高度发达,但真正具有思想冲击力的原创作品却寥寥无几。上海拥有无数文化活动的“外壳”,却缺乏能够真正激发社会思考的“内核”。
这种现象并非上海独有,北京的艺术区798、成都的方所书店、广州的珠江新城文化带,无不是文化消费的胜地,却同样难觅思想的火花。我们的城市正在变成文化的“超市”,琳琅满目却千篇一律,热闹非凡却鲜有真正的精神对话。
思想的贫瘠源于多重因素。首先,思想需要土壤,需要自由成长的空间,但是这种土壤正在发生变化,这是众所周知的,无须多言。
其次商业化对文化的侵蚀使得真正的思想探索让位于市场逻辑,在资本主导的文化产业中,资本知道迎合上面,也懂得迎合下面,知道什么不能做,也知道会不能做,于是文化产品越来越趋同化、娱乐化。
再者,教育体系的功利化扼杀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我们的教育更注重知识的灌输而非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张生作为大学教授,对此应有深刻体会。他在《经典阅读》课程中强调“空间对现代小说写作的意义”,试图引导学生超越表层阅读,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思想结构,但这种努力在整体教育环境中显得杯水车薪。
最后,社会心态的浮躁化使得深度思考成为奢侈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被切割成碎片,短视频、热搜、快餐式阅读占据了大部分精神空间。张生曾描述上海人的某种特质:“上海人在生活中比较理性,不大会因为与自己不相干的事情去浪费自己的情感和精力。” 这种实用主义精神虽有助于高效生活,却也容易导致对公共议题的冷漠与思想层面的惰性。
尽管现状堪忧,但重建思想深度并非不可能。首先,需要更多不受市场裹挟的文化空间。独立书店、小众沙龙、非营利性文化机构应当成为思想的孵化器,而非仅仅是商业的附庸,这种形式若能摆脱行政化、形式化的束缚,或许能成为思想交流的有效平台。
其次,教育必须回归思想的本质,大学不应只是职业培训所,而应是思想交锋的场所。学生要学习逻辑,要学会批判,而不是只有分数与听觅食的饭碗,只有这样才能不趋附于流行文化的态度,才可能为思想保留一席之地。
再者,社会需要重新发现“慢思考”的价值,在效率至上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让思想“忽快忽慢”,既有即时的反应,也有深度的沉淀。
张生教授的批评虽然针对上海,但“有文化没思想”的现象绝非上海独有,北京的文化圈常被诟病为“圈子文化”,深圳的科技繁荣背后是文化的单薄,成都的“休闲之都”形象掩盖了思想的惰性……我们的城市正在变得越来越相似,高楼大厦、商业综合体、文化地标如出一辙,而思想的独特性却日渐消弭。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整个社会土壤变化,也是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失衡,当GDP增长成为衡量城市发展的唯一标准,当文化被简化为“产业”,当教育沦为“升学率”的竞赛,思想的枯萎几乎是必然的。我们建造了令人惊叹的物质文明,却在精神层面陷入了平庸。
上海乃至中国的文化,能不能实现关键转型期呢?我们已成功完成了文化的“镀金”,让城市看起来金光闪闪、国际化、现代化。那么,接下来, 我们该如何从浮华的表象中提炼出真正的思想金矿?个问题值得深思。
张生教授的观点或许尖锐,但唯有直面问题,才可能找到出路。中国社会不能只有文化的躯壳,而没有思想的灵魂。只有当我们的美术馆不只展示名画,还能激发对艺术的思考;当我们的书店不只卖畅销书,还能成为思想交锋的场所;当我们的大学不只产出论文,还能培养独立的人格,我们才真正称得上“有文化也有思想”。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生教授说"如今的上海是一个有文化没思想的城市",其实何止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