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今日入冬,请收好这份降温健康指南!
昨日,辽宁省气象台官宣 辽宁今日(10月17日) 进入气象意义上的冬季 较常年(10月20日)早了3天今天早晨,辽宁省气象台继续发布寒潮、霜冻蓝色预警:预计17~18日,我省东部和西北部地区,最低气温将下降8~10℃,局部可达10~14℃,其他大部地区下降4~8℃。19日和20日,东西部山区,最低气温为-8~-5℃,大连东南部、丹东南部1~5℃,其他地区为-4~0℃,全省大部地表最低温度低于0℃,将出现霜冻。这次冷空气的到来,使得辽宁大部迎来冬季。
15日起,一股较强冷空气过程来袭,新疆、内蒙古、京津冀等地成为降温核心区,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超过10℃,可谓“一夜入冬”。
根据气象卫星监测显示,截至目前,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四个地区已出现明显降雪天气过程,局地降雪量达到10毫米左右。
我国大部地区将经历“断崖式”降温
专家介绍,本轮冷空气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16日起一直到21日,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将经历“断崖式”降温,冷暖转换显著。更要注意的是,在本轮降温后,还可能会受到补充冷空气影响,气温难以快速反弹,偏低的状态或将维持一段时间。
中央气象台预计,较强冷空气未来三天将自北向南持续发力,平均气温将累计下降4至8℃,其中,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部分地区降幅或超10℃,京津冀等地最高气温将普遍在10℃上下。同时,伴随着降温,大风也是这轮强冷空气带来的产物,新疆乌鲁木齐局地监测到了10级以上的大风。
专家表示,这是下半年以来影响我国强度最强的一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时间长、降温幅度大。未来一周北方地区气温持续偏低,18日起,华北、黄淮东部等地,连续5天平均气温低于10℃,有望达到入冬标准。华北北部、辽宁等地将出现初霜冻。19日至24日前后,南方地区将由前期气温显著偏高5℃至8℃,转为气温偏低2℃至4℃。
降温健康指南
气温骤降,掌握科学的防护知识,安然度过一个健康、温暖的秋冬。
穿衣之道
民间常说的“春捂秋冻”有一定道理,但切忌盲目。对于体质较弱的老年人、儿童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秋冻”并不可取。
1.遵循“洋葱式”穿衣法:选择多层薄衣物。内层穿柔软、透气的棉质衣物,中层穿保暖的毛衣或抓绒衣,外层套上防风防水的外套。这样可以根据室内外温度变化,随时灵活增减,避免出汗后受风感冒。
2.重点保护“薄弱环节”:头部、颈部、腰腹和脚部是容易受寒的部位,可戴帽子、围巾、手套,穿厚袜子等保暖。
饮食之方
天冷时,人体需要更多能量来抵御寒冷,饮食上也需相应调整。
1.温热软烂,滋养肠胃:多喝热粥、热汤,如小米粥、南瓜粥、鸡汤、萝卜汤等。这些食物不仅能快速温暖身体,更易于消化吸收,减轻肠胃负担。
2.增加高蛋白与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适量增加瘦肉、鸡蛋、鱼类、豆制品等优质蛋白的摄入,为身体提供充足热量。同时,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预防呼吸道感染。
3.补充水分,忌燥热:秋冬季节空气干燥,应饮用充足的温开水(建议1500~2000毫升),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和浓茶。少食辛辣燥热的食物,以免引发“上火”,出现咽喉肿痛、便秘等症状。
起居之律
我们的生活作息也应随着日照时间的变化而调整。
1.早卧晚起,以待日光:《黄帝内经》提倡冬季养生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意思是晚上可以早点睡觉,以养护阳气;早晨不妨等太阳出来后再起床活动,避开清晨的严寒之气。
2.通风换气,保持湿度:冬季人们习惯于紧闭门窗,但室内空气不流通极易滋生细菌。建议每天至少开窗通风两到三次,每次15~30分钟。同时,可以使用加湿器维持室内适宜湿度(40%~60%),缓解皮肤和呼吸道干燥。
3.适度锻炼,择时而行:坚持锻炼能增强抗寒能力,最好将锻炼时间安排在阳光充足的上午,避免在寒冷的清晨或夜晚进行剧烈运动,以免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运动前务必充分热身。
关注高危人群
以下几类人群需要格外警惕:
1.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寒冷会刺激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极易诱发心肌梗死、脑卒中(中风)。此类人群务必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注意保暖,保持情绪稳定。
2.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冷空气会直接刺激呼吸道,容易引发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急性发作。外出一定要佩戴口罩,既能保暖,又能过滤病原体。
3.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对温度变化不敏感,更容易发生低体温症,且跌倒风险增加。家属应多加关照,确保其居住环境温暖,地面干燥防滑。
来源:辽宁气象服务、人民日报客户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