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孙燕院士,最好的抗癌运动并不是打太极和跑步,而是这8种
哪种运动最抗癌?你可能会说:“跑步呀,增强心肺功能嘛。”另一位摆摆手:“当然是太极,柔中有力、调气养神。”
可95岁的孙燕院士——那个见过无数癌症生死线的老专家,用近乎一生的临床经验告诉我们:最抗癌的运动,其实不是跑步,也不是太极,而是这8种看起来“不太像运动”的动作。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在说反话?但别急着笑,这背后藏着的,是一个被我们忽视太久的事实:身体的运动不等于健康的运动,活着的肌肉不等于有用的肌肉。
有些人的运动像打卡,动作很标准、频率很固定,结果筋骨照样僵、血管照样堵、肿瘤照样长。
反观一些人,年过九旬,动作慢悠悠,甚至连健身房都没进过,却活得清清爽爽、气色红润。这不是命好,而是他们踩准了“抗癌运动的暗门”——那些不显眼却恰到好处的小动作,才是真正的生理密码。
我们总以为运动是抗癌的“万金油”,但运动不是万能的,错误的运动反而会成为慢性劳损的罪魁祸首。这不是唱反调,而是一个深埋在医学数据里的提醒。
一位72岁的女性患者,患有乳腺癌术后多年复发,平时极爱跳广场舞,每天至少一小时。她困惑地问:“我一直坚持锻炼,怎么还复发了?”医生检查发现,她的肌肉力量严重失衡,下肢力量过度使用,上肢与核心肌群几乎废用,肺活量下降,免疫细胞活性低,正是“运动错了方式”。
这不是个例。我们常常高估了有氧运动对全身免疫力的提升作用,却低估了“功能性运动”对身体局部环境的重构意义。癌症并非天外来客,而是身体环境的失控产物。
从中医的角度看,癌是“痰、瘀、毒、虚”共生的结果。一味奔跑,只能疏通其表,若不调气理血、温阳化瘀,深层的积滞反而更难驱散。就像你拼命冲厕所,却从不清理管道,堵塞只会越来越深。
孙燕院士晚年提出的“抗癌运动八法”,在医学上被称为“低强度多频次的功能性活动”,包括:提踵、转颈、屈膝、拍打、咀嚼、摩腹、叩齿、站桩。它们看似简单,实则精妙——每一个动作都直击癌细胞最怕的“生理软肋”。
比如“提踵”,不是锻炼小腿,而是激活下肢静脉泵,促进淋巴回流,提升免疫细胞在血液中的巡逻效率。再看“咀嚼”,不仅是食物消化的开始,更是唾液淋巴系统启动的号角,能温和刺激口腔免疫反应。这些动作都具备一个特征:温和、不耗气、不伤正,适合任何年龄段反复执行。
现代研究也发现,癌细胞在“过度静止”或“过度应激”的环境中生长更快。而这些“八法”,恰好在动与静之间找到中庸之道,不刺激、不压抑、不拔苗助长,像在身体里点燃一盏盏温暖的小灯,把寒凉慢慢驱散。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身体感知力”,意思是我们对身体内部信号的察觉能力。很多癌症患者在确诊前,身体早已发出警报——疲惫、便秘、口干、胸闷、夜汗……但他们太忙、太累、太麻木,忽略了这些“前哨信号”。而这些看似轻柔的动作,正是唤醒身体感知力的钥匙。当你每天摩腹五分钟,能清晰感受到肠道的蠕动,那你已经比大多数人更早一步察觉身体的微调。
别小看“叩齿”这个动作。现代研究指出,牙龈健康与全身炎症状态高度相关,牙周菌可通过血液进入多个器官,引发炎症反应,甚至被认为与某些癌症相关。而“叩齿”能刺激牙龈血流,间接减少牙菌斑积聚,是个被忽视的抗炎微动作。
我们常用“动如脱兔”来形容灵活,其实真正的健康,是“动如猫步”——轻、稳、准。我们追求的是调动气血、唤醒肌肉、激活免疫,而不是暴汗、撕裂、冲刺。就像古人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正的力量,不声不响。
社会学角度看,运动也承载着社交情绪。孤独的人运动效果更差?原因在于,运动本质上也是一种“情绪调节”。当你和朋友一起在阳光下拍打、摩腹、聊天,内啡肽、催产素、多巴胺齐头并进,这些天然的“抗癌激素”才是身体真正的“化疗药”。
抗癌运动不是“练得多猛”,而是“动得对路”。不是“每天坚持五公里”,而是“身体在微动中觉醒”。不是“打卡完美动作”,而是“每个动作都为身体服务”。
再好的跑步,如果让你膝盖疼、心跳乱、血压飙,那它就是一剂“慢性毒”。再简单的站桩,只要让你气息顺、心神安、末端暖,那它就是一帖“行走的良药”。
我们该从《黄帝内经》里学点什么?不是玄虚的概念,而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朴素逻辑。真正的抗癌,是让身体“自我调控”的机制强大起来,而不是靠外力压制“敌人”。
运动,是一场身体与身体的对话。那些你以为只是“动一动”的动作,其实是身体在偷偷修复、悄悄清扫、默默调频。它不惊天动地,但点滴入微。
当你在厨房提踵洗碗、在阳台转颈晒太阳、在沙发上拍打腿肚,这些看似琐碎的小动作,可能比你在健身房挥汗如雨更有意义。因为它们不只是运动,它们是身体的语言,是免疫的节奏,是健康的底色。
最好的抗癌动作,从来不是“做到了多少”,而是“做得有多自然”。
我们不需要成为运动员,只需要成为一个对身体敏感、对生活温柔的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资料:
1. 《中国抗癌协会运动与癌症康复指南(2023版)》
2.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
3. 《中华肿瘤杂志》2021年第43卷第8期
页:
[1]